一副挽联的重量
文/任宝亭
邯郸学院张志民教授告诉我,王养昭老先生去了。王先生享年八十五岁,七天前他的老伴刚走,夫妇相隔恰恰一个礼拜,便追随而去。此讯传来,令我感伤不已!自然规律矣,“人乎可奈何”!
在告诉我这一悲讯的同时,张志民教授向我展示了他书写的一副对联,笔墨深沉、凝重、迟涩、劲健,再看内容,则是一副高度概括了王养昭先生人生追求的挽联:
愚叟长眠矣万幅书画铺冥路,
孤魂远去兮几卷诗文作纸钱。
再看落款,让人心头一震!这不是一般的挽联,而是王养昭先生临终前亲手撰写的自挽联,他对自己的死早已有了心理准备,回首一生,精心撰就。这一挽联拟好后,他慎重地交给张教授,嘱其书写,并请其在自己遗体告别的灵堂上悬挂。
如此平静地看待自己的离去,又如此宽慰地总结着自己的一生,更是如此超然地用文学形式来自我评价,实属难得,真乃超尘脱俗之举!
王养昭先生是“文革”前走上工作岗位的知识分子,长年佩戴着一副深色镜框的近视镜,一派那个时代的文人形像,待人彬彬有礼,客气有加。退休前任邯郸电视台台长和党组书记,之前长期在邯郸市委宣传部负责新闻报道工作,与我有着多年的工作上的交往。他是武安人,但中学是在我的家乡涉县中学就读的,与涉县籍著名画家吕云所大师是当时的同学。因此,与我又多了一份私人情感。再加上书法和文学的共同爱好,我们的交往从未间断。
他退休后,痴迷于书法、绘画和陶瓷收藏,三个爱好都发挥得很好!他从来就远离老来“愤青”的流行病,对国家和社会抱着一片明亮的阳光心理,他感恩衣食无忧的退休生活,自得于宽松的经济环境,使他有条件,有能力长年开店设铺,广结艺缘,从事自己喜好的书画和收藏艺术。在古玩城他开辟有工作室和收藏室,也邀我多次参观、闲叙,每次他都不厌其烦的一一介绍他的作品和藏品,件件如数家珍,犹如絮叨自己的孩子。我也得到他赠送的书法、绘画、诗词作品集多种,每次他都认真地留言、签名和钤印,一个步骤也不忽略。离现在时间最短得到的一本画集,其题字落款处写下“八十又五”几个字,这是最近的,没想到也是最后的了!
现在目睹他的自挽联,似乎又面对一如以往的他。他的文字功底在回望自己一生时再次显现,这一挽联准确、精炼,艺术,不仅信息含量丰厚,而且文词高古典雅,句式工整对仗,音律押韵上口。他在最后的时刻把此联托付给张教授,这时已不是一般的一副联句,而且托付着自己一息尚存的生命!
可以想见,当张教授用颤抖的手接过此联时,养昭先生是多么的如释重负,是多么的坦然和轻松,他一定会轻轻地舒一口气,在心里说,我可以瞑目了!
诗人、书法家张志民教授,不仅对诗词很有研究,创作颇丰,在书法上也有很高的造诣。当他接过养昭先生递给的那张纸的刹那,深深感受到了此联的沉重分量,他感觉捧在手上的不是一张纸,而是重若千钧的生命之托。面对这张纸,他不敢轻易下笔,他反复吟诵着挽联词句,回忆着王老先生孜孜矻矻的一生,胸中的笔墨气息翻来滚去,如云急雨骤,终于挥毫泼墨,一气呵成!他没有辜负重托,将深厚的情感凝聚于毫端,生动传神的表达了挽联的内容,以一丈高的巨幅书法形式,艺术地深化了这副特殊挽联的内容。
图为作者书法作品
告别大厅里,哀乐低徊,白花拥簇,安详睡去的王老先生身后,一丈多高的巨幅挽联悬挂两侧,其词其字,令人震撼,人们缓慢地移动着脚步,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养昭,王老先生,我尊敬的兄长,我们都观赏到了您的自挽联,从那富有温度的墨色中读出了您丰富而成功的人生,敬佩和怀念之情不由更加深重起来!
有您的自挽联陪伴,王老先生,您在九泉之下,足可安息了!
作者简介:
任宝亭,字茅山,号汲古斋主人,现为河北省民俗文化国学研究委员会顾问、河北省工艺美术研究中心名誉主任,河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华冶书画协会主席,邯郸市硬笔书法家协会顾问,邯郸市丛台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河北工程大学特聘书法家,邯郸市企业联合会特聘书法家。此外,任宝亭先生还是中国冶金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太极拳协会顾问,全国成语太极杖创始人等。作有《书法审美的公共语境》《书法的形制》《兰亭序三探》《祭侄文稿为什么成为天下第二行书》《寒食诗帖的艺术解读》《读好三本书 走好人生路》等讲座,出版有散文集《谦师孺牛》《先锋颂》《蓝花布的思念》等著作。
作者:孙业腾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