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副省长陈平在2023齐鲁水文化论坛开幕式上致辞
11月25日,由山东省水利厅、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山东社会科学院、山东黄河河务局、山东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2023齐鲁水文化论坛在济南开幕。本次论坛以“齐鲁水文化与现代水网建设”为主题,旨在贯彻落实新时代治水思路,打造“以水铸魂、水兴齐鲁”水利特色文化品牌,讲好“中国故事”山东水利篇章。山东省副省长陈平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水利部原党组副书记、副部长矫勇,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大学校长李术才,山东省政协原副主席、齐鲁文化研究院院长王志民等在主论坛分别作主旨演讲。国内水文化和现代水网建设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做专题报告。
水利部离退休干部局原党委书记、局长,中国水利文协副主席、水利部政策研究项目水文化专家、国家水利风景区评审专家凌先有应邀在论坛上做了《弘扬黄河文化,打造幸福河湖——以济南百里黄河水利风景区为例》的专题报告。会后,凌先有接受了记者访谈。
记者:您认为这次举办2023齐鲁水文化论坛有什么意义吗?
凌先有:我认为这次论坛重要意义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加快推进水利系统水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今年5月,水利部召开水文化工作推进会,要求各单位将水文化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高位推动、系统谋划,深化水文化研究,开展水利遗产调查保护,大力宣传推广水文化,推进水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这次论坛,无疑是山东水利厅推进水文化建设的主动作为,有利于促进山东水利遗产有效保护、水文化载体持续完善、水文化研究不断深化、水文化建设蓬勃发展。
二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齐鲁水文化是中华水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历史悠久、底蕴深厚、资源丰富,铸就了齐鲁文明的鲜亮底色。通过本次论坛,能够更大力度聚合文化资源,让全社会通过品味齐鲁文化、弘扬齐鲁文化、讲好齐鲁水文化的故事,着力打造水文化的"山东样板",让更多的人全面深入认识和了解山东,共享齐鲁文化历史魅力和山东现代水韵之美。
三是深入挖掘齐鲁文化底蕴和时代价值。齐鲁文化哺育了齐鲁先人的智慧,成为中华水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通过本次论坛,可以更好地传承齐鲁水文化的历史精华,汲取齐鲁先贤圣哲智慧和文化精神,努力挖掘齐鲁文化丰富的时代价值,全面推动水文化传承弘扬与现代水网建设融合共促、创新发展,推动水文化与水工程深度融合、河湖生态价值转化与水文化互促共融,推进山东国家省级水网先导区建设和水利高质量发展。
在2023齐鲁水文化论坛上举行《沿着水网看山东》启动仪式
记者:您在推进水文化建设方面都做了那些工作?
凌先有:我是一个水文化的学习者、研究者和推进者。2010年7月,我出版了我的第一本水文化研究著作《中华江河水文化》,得到了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正英,老部长杨振怀等老领导的好评和鼓励。我的水文化论文分别在水利部首届中国水文化论坛、首届中国原水论坛、全国首届水利风景区水文化论坛上荣获一、二等奖。去年,我应邀为河海大学、水利领导干部专业能力建设培训班等做了水文化专题讲座,今年先后应邀参加了河海大学举办的首届淮河国际论坛、中国通信企业协会数转委举办的临朐县数字水利建设暨数字产业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交流会,分别在会上做了《加快推进淮河水文化建设 努力打造山水文化名城》《弘扬弥河文化,建设幸福河湖》的主旨演讲。今年9月,荣获2023“一带一路”文创大赛主题赛道优秀奖。
记者:在这次论坛上,您为什么聚焦黄河文化、选择以济南百里黄河水利风景区为例来谈弘扬黄河文化问题?
凌先有: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毛泽东指出:“没有黄河,就没有我们这个民族啊!”在漫长岁月中,黄河养育了无数中华儿女,也孕育了华夏文明和灿烂的黄河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要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推动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对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铸牢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增强文化自信自立自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都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黄河文化是以黄河水文化为核心和起点,以黄河流域为发源地,涵盖黄河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生态文化以及蕴含其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文化形态。与黄河文化一样,黄河水文化博大精深,在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中绽放夺目光彩,不是几篇文章、几本书就可以研究深入、研究透彻的。今年10月中旬,我作为国家水利风景区专家组组长,带领专家深入考察了济南百里黄河水利风景区,对黄河文化有切身的感受。因此,我在这次论坛上以济南百里黄河水利风景区为例,对黄河水文化谈了自己粗浅的认识。
记者:您认为济南百里黄河水利风景区水文化的主要标志有哪些?
凌先有:济南百里黄河水利风景区紧邻济南市城区北部,集黄河保障线、抢险交通线、生态景观线于一体,全长66公里。2003年被水利部命名为国家水利风景区,被山东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山东黄河绿色风貌带建设示范窗口。今年11月又被水利部评为2023年度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和标杆。济南百里黄河水利风景区像一条金色飘带,串起了济南的山、泉、湖、城,集中体现了黄河水文化标志特征。
一是“水上长城”——济南百里黄河物质水文化的典范。黄河是全世界泥沙含量最高、治理难度最大、水害严重的河流之一,历史上曾“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面对黄河“善淤、善决、善徙”的特性,中华儿女一直为保护黄河、改造和利用黄河作出艰苦卓绝的努力。耸立在百里黄河水利风景区泺口险工之上的“四渎唯宗”石刻、“龙泽海内”石刻、“云从龙”合体字大型石雕,还有贾让治河三策、潘季驯“束水攻沙”论和靳辅治河、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现代治水策略等石刻,记录着古人治黄的艰辛历史和智慧。1946年,冀鲁豫解放区黄河水利委员会成立,开启了人民治理黄河新纪元。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先后进行了4次大修黄河堤防,建成了黄河标准化堤防工程,先后荣获中国水利工程优质(大禹)奖、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被命名为“国家水情教育基地”。被誉为“水上长城”的黄河堤防、险工、涵闸等,“悬河”形势突出,河床高于两岸地面3至5米,防洪水位高于地面8至10米,在国际国内唯有黄河独有。景区内泺口险工是确保济南市防洪安全的重要屏障,素有济南黄河防汛“北大门”之称,在抗洪抢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92年,与花园口、柳园口一起被列入“黄委三口”规划,现已建成为集防洪、观光、旅游、交通等于一体的特色工程景观。济南百里黄河风景区以标准化堤防工程为主轴,以一堤、两馆、四个百年建筑为主体,串联起毛主席视察黄河纪念广场、标准化堤防记事碑广场、宪法广场、泺口九烈士纪念广场等多处主体园区,成为百里黄河物质水文化的重要标志。
二是红色基因——济南百里黄河精神水文化的底色。防灾防洪一直是济南黄河中心城区段的主要任务之一,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此也十分重视。自1952年起,毛主席曾3次亲临泺口黄河大堤。在视察黄河的过程中,提出了确保大堤安全和充分利用黄河的重要指示,成为济南沿黄城区人民保堤护家的坚强信念。1958年8月,山东黄河发生历史上罕见的洪峰,周恩来总理立即赶赴泺口黄河铁路大桥视察险情。在济南百里黄河水利风景区,分别矗立着“毛主席视察黄河纪念地”“周总理视察泺口黄河铁桥纪念地”的石碑。同时,景区中的“泺口九烈士纪念碑”,铭记着与国民党反动派英勇斗争的中共济南市委书记李春亭等9名烈士的光辉事迹;“王士栋烈士纪念地”,记录着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济某部队战士们冒雨排除障碍物,保障数百人的生命安全的英雄事迹。这些红色基因,成为济南百里黄河水利风景区精神水文化的宝贵遗产。
三是绿色屏障——济南百里黄河水生态文化的风貌。依托黄河标准化堤防工程,为了让黄河大堤绿起来,济南治黄人通过改良土壤、种植树苗,采取 “每人包100米”举措,浇水、修剪,年复一年,形成了以临河防浪林、堤顶行道林、淤背区适生林、背河护堤林为主体的生物防护体系,在济南西部、北部构筑起一道绿色屏障。除了千亩银杏,济南百里黄河两岸淤背区内,一排排新植的白皮松、雪松等绿植银杏、白蜡、法桐、国槐、垂柳、红叶李、杜仲、楸树等绿化树木,与滚滚东流的黄河共同绘制出一幅生态美景,成为囊括工程景观、水域景观、生态景观和历史人文景观的风景带,形成碧波荡漾、候鸟云集、花叶遍地的生态风貌带。
水文化专家凌先有在2023齐鲁水文化论坛上做专题报告
记者:您认为济南百里黄河水利风景区水文化今后应该如何定位?
凌先有:我以为济南百里黄河水利风景区水文化应该围绕“四个重要”进行定位:
一是黄河治理的重要标杆。黄河流域最大的威胁是洪水。水沙关系不协调,下游泥沙淤积、河道摆动、“地上悬河”等老问题尚未彻底解决,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引发超标准洪水的风险依然存在。要准确把握黄河流域气候变化演变趋势以及洪涝等灾害规律,坚持“堤防不决口、河道不断流、污染不超标、河床不抬高”的治黄目标,以稳定河势、规范流路、保证行洪能力为前提,聚焦水安全、生态环保等领域开展技术攻关,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硬性工程措施和柔性调蓄手段,着力提升黄河标准化堤防、泺口险工、生态屏障在防水害、除水弊、兴水利、扬水善之功能,厚植济南百里黄河的物质水文化,继续为黄河治理提供经验、树立标杆。
二是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重要承载区。济南百里黄河流域集中承载着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曾是古代谭、齐、鲁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形成了以姜太公、管仲、晏婴、孔子、孙子、墨子、孟子为代表的道、儒、墨、兵等家学派,成为齐鲁文化的主要代表人物,为后世留下了刚健进取、自强不息精神财富。济南百里黄河流域历史上还涌现出了伏生、终军、房玄龄、秦琼、李清照、辛弃疾等名人,在各自的领域都有着卓越的贡献。黄河在这里经历了九河入海、魏郡决口、王景故道、铜瓦厢决口改道的厚重历史,诞生了一批优秀的水利工程和治水名人,留下了丰富灿烂的历史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和近现代水工文化资源共同构成了济南百里黄河文化遗产体系,包括北展宽滞洪工程、黄河险工、黄河神兽、泺口黄河铁桥等水工遗存,以及泺口码头、泺口古镇、鹊华烟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红色文化遗产和自然及文化景观等,成为集中展示人民治黄过程中智慧的结晶、黄河水情特征和黄河文化的“百科全书”。要依托济南百里黄河流域文化遗产资源富集、传统文化根基深厚的优势,从战略高度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深入挖掘蕴含其中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通过对黄河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充分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革命文化的丰富内涵、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时代价值,增强黄河流域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建设厚植家国情怀、传承道德观念、各民族同根共有的精神家园。
三是黄河生态安全的重要廊道。济南百里黄河具有睦里清源、绿色生态廊道、樱花大道、千亩银杏林等优势,要突出生态本底特色,立足差异化禀赋,分区优化沿黄空间功能,构建功能多元、有机融合、协调联动的沿黄生态风貌格局。统筹河道水域、岸线和堤防生态建设,建设集防洪护岸、水源涵养、生物栖息等功能为一体的游绿色生态走廊;释放济西湿地、鹊山龙湖湿地等节点生态功能,打造鹊华烟雨、齐烟九点等沿线风光展示区,展现百里黄河风景区独特魅力;实施黄河沿岸防护林带提升行动,丰富植物种类,优化群落结构,构建以堤顶行道林、临河防浪林、淤背区适生林和经济林、背河护堤林为主的黄河防护林体系,提升黄河堤岸生态和景观功能;发挥水土保持、防风固沙、宽河固堤等功能,塑造以绿色为本底的百里黄河风貌,建设人、河、城和谐统一的沿黄生态廊道。
四是黄河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实验区。毛泽东主席1952年到济南黄河段考察时,提出了变害为利、引黄灌溉、实行稻改的设想。在60多年的岁月里,济南百里黄河流域引黄灌溉,旧时盐碱地里飘出稻花香,创造了盐碱地变成了米粮川的成功经验,特色农业成为乡村振兴的“法宝”;济南供应城市居民80%的生活用水,置换地下水,修复生态环境,换来了趵突泉复涌,呈现了玉清湖、玫瑰湖、济西湿地的生态美景。同时,济南百里黄河还孕育出泺口醋、黄河大米、崔寨香瓜、仁风西瓜、章丘大葱等物产文化资源。要打造河地融合发展品牌,统筹流域与区域,积极探索共建共治共享新模式,通过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夯实济南百里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基础;通过巩固粮食和能源安全,突出济南百里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特色;通过培育经济重要增长极,增强济南百里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动力;推动河地融合全方位、全链条、全覆盖,全面赋能济南百里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济南百里黄河水利风景区一瞥
记者:您对推动济南百里黄河水利风景区创新性发展有什么建议?
凌先有:水利部今年召开的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工作会议要求,要加强保护利用,进一步提升水利风景区发展质量,强化品牌建设,进一步塑造水利风景区良好形象。因此,我认为济南百里黄河水利风景区应该在以下四个方面推进创新性发展。
一是系统保护黄河水文化遗产。黄河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要在对文化资源进行系统挖掘整理的基础上进行保护。开展济南百里黄河流域文化资源全面调查和认定,摸清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籍文献等重要文化遗产底数。实施济南百里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工程,建设黄河文化遗产廊道。加强对济南百里黄河古河道、古堤防、古灌溉工程等水文化遗产的保护,统筹黄河文化、流域水景观和水工程等资源,建设黄河文化旅游带。依托百里黄河水利风景区的济南北部黄河文化带,融入水工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红色文化遗产,通过建设水工设施展馆、水工文化科普馆等文化设施,加强人们对黄河水工的重视,进而提高全民保护意识。以泺口古镇等历史街区村镇作为载体,在保护历史空间的同时,融入黄河泥陶、黑陶制作技艺、柳编制作技艺、吕剧、东路梆子、鼓子秧歌、埽工号子、黄河夯歌、防凌谚语、河神祭拜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泺口险工段为中心,将毛主席、周总理视察纪念地与泺口九烈士、王士栋烈士纪念地、宪法广场等红色文化遗产串联起来,结合百年铁桥、百年古渡、百年水文站等相关文化遗产,打造人水和谐新典范、黄河文化新地标。
二是深入传承黄河文化基因。开展济南百里黄河文化传承创新工程,建立沟通历史与现实、拉近传统与现代的黄河水文化体系。在保障防洪安全的前提下,使水利工程、河道沿岸成为人们旅游观光、陶冶性情的好去处,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提高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探索黄河文化与水工程、水景观多元化、产业化发展路径,持续打造沿黄生态廊道,生动直观展示黄河生态风貌。推动黄河文化尤其是济南百里黄河水文化、治河文化与科普教育、公共服务等深度融合,高质量建设一批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出版一批弘扬黄河水文化的书籍刊物,制作一系列反映治水历史、展示水利人精神的视频短片,让人们更好地认识黄河、亲近黄河、保护黄河。发掘和总结济南百里黄河的河堤文化及工程技术特点和成就,适时启动黄河堤防体系申报世界水利遗产工作。利用各种现代科技手段,如互联网、数字化技术、虚拟现实等,大力推广黄河文化,让更多的人通过互联网了解黄河文化的历史和价值,在虚拟的环境中体验黄河文化的魅力。
三是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大力宣传和提升济南百里黄河水利风景区形象,采取多种渠道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增强济南黄河文化亲和力,突出历史厚重感,向社会全面展示真实、立体、发展的济南黄河百里黄河风貌。在加强水利遗产和古代水利工程遗迹保护、利用的基础上,在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建造过程中融入水文化和当地历史人文因素,合理利用已有建筑、既有设施和闲置场所,开展文化、科普、教育等活动。依托展览馆、工程景点、红色文化等文旅载体,向大众普及黄河文化、防汛知识、工程知识、水法规等内容,展示新中国成立以来治黄事业的辉煌历程。加强济南百里黄河题材文学作品,推动济南百里黄河题材的图书、电影、电视剧、音乐、舞蹈、纪录片的传播。聚焦济南黄河文化主题,充分运用舞台艺术、美术创作、文化遗产展览展示等方式,加大传播弘扬力度,彰显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在当代文化中融入黄河文化元素,推动纪实文学《黄河传》、吕剧《大河开凌》、山东梆子《梦圆黄河滩》、杂技情景剧《强渡黄河》、大型交响音乐会《黄河入海》、儿童剧《一船星光梦》《黄河滩的孩子们》等优秀黄河题材文学作品在全国乃至世界的传播,凝聚各方力量,讲好新时代济南百里黄河故事,唱好新时代黄河大合唱。
四是打造百里黄河文化旅游带。以济南百里黄河为核心区域,对传统黄河文化进行再挖掘、再创造、再凝练、再诠释,促进济南百里黄河水利风景区的“颜值”和“内涵”再上新台阶。强化区域间资源整合和协作,推进全域旅游发展,建设一批展现黄河文化的标志性旅游目的地。利用黄河险工根石台建设黄河亲水栈道和平台,让游客能够真切感受到母亲河的体温和脉动。串联鹊华烟雨生态园区与周边的黄河森林公园、济南黄河文化展览馆黄河两岸的旖旎风光,帮助游客展现元代画家赵孟頫笔下的《鹊华秋色图》。串联百年铁桥、百年水文站、百里繁花、千亩银杏、千年古渡,千年古镇,打造济南沿黄河文化体验廊道,让国内外游客感受治黄历史跌宕澎湃,怀古抒情,明德励志。通过济南“民俗文化节”“黄河马拉松赛”“黄河少年行”等文化旅游活动,形成以水利景观为主,文旅、体育、科普等多业态协调发展的模式,串联百里黄河沿岸乡村兴起生态旅游热潮,打造幸福河的济南黄河典型案例,带动济南百里黄河片区人气汇聚、百业兴盛、文化繁荣、人民幸福。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