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金榜 杨阳
时间恍惚,过了2024 年 10 月 25 日,就是恩师李士懋先生逝世的第十个年头了。
我们一门弟子以及先生的亲友们在恩师离开的日子里,都无时无刻不在深切地怀念着师父。
当此祭日,我们情不自已,写下一篇祭文,姑且称之谓“恩师逝世十年祭”。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这十年,寄托了我们无尽的怀念。
千里墓坟,无论清明,无论祭日,都有我们一门弟子前去祭奠,共话师恩。
这十年,先生的音容笑貌时常浮现我们眼前。
您是那样慈祥、仁爱、大度、淡然,一直鼓舞着我们,令人难以忘怀。假使时光倒流,还愿意再次和您在一起。
这十年,先生的学术生命一直与我们同在。
每当临床遇到疑难病人,恩师的学术思想就会如源头活水,指引着我们解难的方向。
这十年,师父一直在我们心中。
因为先生“平脉辨证”的思辨特点、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每时每刻都在启发和指导着我们的临床诊疗、教学和科研,犹如师父的谆谆教导回响在耳畔。
先生说:
“皆云中医的核心特色、精髓是辨证论治,它融理论与实践为一炉,是中医之本。但如何理解和应用辨证论治,却见解不一,虽见仁见智,但亦不乏模糊甚至混淆之谈,势必影响临床疗效及中医学的继承与发扬,故有深入探讨以求正本澄源之必要。”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核心特色、精髓,这早已是中医界的共识。几千年来,所有的中医人皓首穷经,呕心沥血,其实都在干着同一件事,就是钻研辨证论治的真谛,一个中医大夫水平高低全在于此。”
“我倚重脉诊,一是受大学恩师的影响,很多老师都强调脉诊。陈慎吾老师讲,一摸脉就可知道病的性质。当时虽无体会,但印象颇深。二是经典的启悟。从《内经》到《伤寒论》《金匮要略》都非常重视脉诊。三是临证反复体验。”
一段段话语,深深烙印在我们心间;
一幅幅画面,反复萦绕在我们脑海。
晚年,先生高擎“平脉辨证”的思辨体系的大旗,不遗余力。临床带教,学术讲座,科研授业,平案说法,传道解惑,惠及四方。
不论学生愚智,受众南北,都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贯中西,倾囊相授,并形成《李士懋田淑霄医学全集》上、中、下三卷。文以载道,教化后学。
先生重视脉诊,平脉辨证,又常教导我们,要防止两种倾向:
“我倚重脉诊,一是受大学恩师的影响,很多老师都强调脉诊。陈慎吾老师讲,一摸脉就可知道病的性质。当时虽无体会,但印象颇深。二是经典的启悟。从《内经》到《伤寒论》《金匮要略》都非常重视脉诊。三是临证反复体验。”
先生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每天指导着我们的临床诊疗实践,让成千上万的病人从中获益。
先生创立的“七步教学法”的模式,启发着我们在临床带教过程中,努力培养具有中医思维和诊疗能力的人才。
先生“对中医事业的思考”,时刻鼓舞着我们“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不断地提高现代中医临床诊疗能力和水平。
十年的传承依然在路上,您的弟子和再传弟子团结在一起,在今天,通过 18集的视频,继承和讲述您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告慰先生在天之灵。
您的“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名老中医项目·特色治则“发汗法”研究项目,已经如期完成;
您的《国医大师李士懋先生学术思想研究、临床应用及互联网+推广》国家科研计划,获得了河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您的“平脉辨证思辨体系”学术与传人迭代复加,开枝散叶,生生不息。
斯人已逝,思想永存。先生有知,可以安息矣!
谨以此文深切缅怀我们敬爱的师父,悼念李士懋先生为中医事业鞠躬尽瘁的一生!
以下为纪念李老学术系列视频:
作者简介:
王金榜,主任医师、教授。国医大师李士懋学术思想、临床经验研究室主任。1997年被国家“两部一局”遴选为首批国家高徒,师承李士懋先生。国家“十一五”“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名老中医项目:李士懋学术思想、临床经验研究的主持人。河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国医大师李士懋先生学术思想研究、临床应用及互联网+推广”主研人。
杨阳,主任中医师、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李士懋先生传承博士后。国医大师李士懋传承工作室副主任。河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国医大师李士懋先生学术思想研究、临床应用及互联网+推广”主持人。
作者:王金榜 杨阳 责任编辑:孙业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