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华夏基金(香港)有限公司宣称,华夏人民币货币ETF于2023年7月12日正式上市,首发规模超过7亿人民币。据称,该基金是目前香港市场最大的人民币货币基金。

在2022年给投资者亏了上千亿后,华夏基金依然在不断的发行基金,追求规模扩张。毕竟对基金公司而言,只要规模上去了,管理费自然也会水涨船高。数据显示,去年华夏基金实现营业收入74.75亿元、净利润21.63亿元,其中管理费约为60.05亿元。

基民亏得惨不忍睹,基金公司却赚得盆满钵满,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

亏损上千亿收取巨额管理费

公募基金有多能亏?Wind数据显示,2022年,公募基金产品整体亏损1.46万亿元。讽刺的是,在亏掉上万亿资金后,2022年公募基金共收取管理费1458.89亿元,同比增加约2%。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2月31日,华夏基金旗下基金收入合计亏损1095.29亿元。其中股票类基金合计亏损596.67亿元,债券类基金合计收入100.80亿元,股利收入59.87亿元。

可见,在最能体现基金投资能力的权益类基金,华夏基金几无斩获。去年,华夏基金旗下权益类基金基本上“全军覆没”。

资料显示,截至2023年6月30日,华夏基金规模在30亿元以上的权益类产品有12只,过去一年最低亏0.45%,最高亏损达27.41%。

数据来源:wind

规模在100亿以上的有三只,分别是华夏能源革新A、华夏回报A和华夏行业景气;其中华夏能源革新A过去一年回报率为-27.41%,华夏回报A的回报率为-8.62%,华夏行业景气回报率为-13.87%。

虽然业绩惨不忍睹,但管理费却丝毫不落下。华夏能源革新A在2022年度收取的管理费达到了2.90亿元,华夏回报A的管理费为1.89亿元,华夏行业景气管理费为1.69亿元。

亏损基金凭什么收费?

面对公募基金不赚钱却收取巨额管理费用的行为,投资者的不满情绪高涨。为此,部分公募基金公司近期宣布降低旗下部分产品管理费率、托管费率。

华夏基金亦发布公告称, 自7月10日起,调低旗下部分基金的管理费率及托管费率并对基金合同有关条款进行修订。将主动权益类基金管理费用由原先的1.5%降至1.2%,托管费用有原先的0.25%降至0.2%。

市场普遍认为,公募基金降低管理费用是为了让利于基民。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公募基金降费让利只是在自身已经丧失信任的条件下,吸引更多“韭菜”入场而已。毕竟对公募而言,只要规模还在扩张,管理费用自然少不了。

这也是“基民亏钱,基金赚钱”的症结所在。长期以来,国内基金公司收取管理费用的标准只与管理规模挂钩,而不是与其赚钱能力挂钩,所以无论基民赚钱与否,基金公司都可以“旱涝保收”。

所以基金公司往往热衷于发行新的基金,只要营销做得好,就不怕赎回。数据显示,2022年公募基金成功新发了1541只基金,合并发行规模共计1.5万亿元,较2020年、2021年的3.12万亿、2.98万亿的高位而言,发行规模几近腰斩。

华夏基金去年新设基金56只,达到平均每个月发5只基金的节奏,全年新发基金规模498.5亿元,管理规模1.72万亿,较2021年增加了约500亿元,其中公募管理规模1.07万亿,同比增加约365亿元。

截至目前,华夏基金在管基金657只。在大量新发行基金的推动下,华夏基金管理规模也水涨船高,近五年其管理规模分别为0.88万亿、1.03万亿、1.46万亿、1.67万亿以及1.72万亿。

从以上数据不难发现,华夏基金近年来规模扩张几乎都是由新设基金带来的增量资金所致,而不是基金增值。

基金公司不能给投资者创造收益,问题不再是简单的减费让利了,而是该不该收管理费的问题。

实际上,业内已有亏损基金不收管理费的案例。比如,招银理财招卓价值精选权益类理财计划产品打破传统公募资管产品的固定管理费模式,提出累计净值低于1元时,不收固定管理费,等回到1元后再恢复收取。

私募圈也有不收管理费的案例,去年2月,东方港湾董事长但斌宣布,旗下所有产品累计净值在1元以下的,都不收取管理费,等回到1以上再收。4月,敦和资管董事长施建军也称,会对单位净值低于1元的产品采取管理费或固定投资顾问费暂时性减收60%的措施。

URL:http://cc.wenshannet.com/

来源于:中访网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