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底,被誉为全球AI行业最大IPO的商汤科技登陆港交所,股价狂飙数日后,商汤科技的总市值一度突破3000亿港币,可之后商汤科技的股价再未创新高,反而陷入跌跌不休的境地。一年八个月后的今天,商汤科技的股价始终在1.5港币左右徘徊,市值仅余500亿港元,距离历史最高点缩水近85%,与C++轮融资后63亿美元的估值相当。这也就意味着,在C++轮之后参与投资商汤的机构均亏损严重。

公开信息显示,C++轮后参与商汤科技融资的有日本知名财团软银、春华资本、永禄控股、中金、深圳松禾商投资、上海电气、上海国际集团、海通开元投资,其中软银是投资金额最高的机构。软银从C+轮开始投资商汤,先后共参与了5轮,总投资额14.290376亿美元,上市时持股14.21%,为商汤科技的第二大股东。

而软银的老朋友阿里则先行一步,参与了商汤C1轮和C2轮融资,共计投资了4亿美元,上市之初持股7.23%,是商汤的第三大股东。

然而随着商汤股价的持续走低,这两位最大的机构投资者不得不挥泪清仓大耍卖。软银从去年12月份便开始减持商汤股份,截至今年7月31日,软银对商汤的持股份额下降至12.99%,合计套现金额近11亿港元。相比软银,阿里显得更加果断,根据商汤科技发布的公告,今年4月11日、6月5日、6月15日、7月6日,阿里巴巴分别减持4000万股、7000万股、5000万股,5.57亿股,截至7月21日,阿里已清仓全部持有的商汤股份。

虽然商汤多次表示,股东出于自身需求减持为正常的市场交易行为,不影响商汤公司基本面和业务发展。但在阿里、软银清仓式减持的背后,商汤的长期亏损问题无疑是矛盾的核心。

2018年至2022年,商汤分别亏损34.33亿元、49.68亿元、121.58亿元、171.77亿元和60.9亿元,5年时间累计亏损超过438亿元人民币。可据招股书披露,商汤科技的历史总融资金额为52 亿美元,IPO募集金额57.75亿港元,共计约433亿人民币,也就是说商汤已经烧光了所有的融资资金。另一方面,对于科技公司而言,亏损不可怕,更可怕的是规模的下滑,2022年商汤科技营收下滑了18.97%。尽管有疫情因素作祟,但也一定程度上说明商汤已经进入了业绩的瓶颈期。

从商汤发布的新产品来看,发力大模型并围绕大模型做商业落地布局是其下一步的战略规划。ChatGPT火了之后,几乎所有人工智能企业全部转向了大模型。商汤围绕大模型领域也开发了不少产品,包括“日日新 SenseNova”大模型体系、“商量”大模型应用平台、AI数字人视频生成平台如影 SenseAvatar 、秒画SenseMirage文生图大模型等等。但大模型在目前这一阶段所带来的商业回报能否弥补其高额的研发开支仍不明确。

受疫情、大模型研发开支等因素的影响,AI行业在近期业绩均有所承压。同为AI四小龙之一的云从科技就在今年上半年出现了营收、净利润断崖式下降的情况。虽然商汤的半年报还未发布,但其创下阶段新低的股价还是显露出投资者对其业绩的担忧。

资本不是傻子,能否借着大模型的热度打个翻身仗,已成为商汤眼下最为关键的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