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移动新媒体

零经验小白如何成为财经记者?前财经媒体人曾仰琳来支招! | 媒笔记

2024-03-02 来源:深度训练营

/ 媒笔记 /

曾仰琳:零经验小白如何成为财经记者?

前财经媒体人曾仰琳来支招!

✍整理人:伍洋乐

编辑:马子雯

曾仰琳

七年半媒体从业经验,两年跑时政,五年半跑财经新闻

曾仰琳

第一是因为财经媒体门槛高,可替代性弱。财经媒体需要够硬的专业能力以及深厚的专业知识,并需要用通俗的语言解读专有名词。

第二是财经媒体薪资高于社会新闻、时政新闻等领域。不仅刚入行时待遇高,工作三五年的收入也会远高于媒体行业中的其他领域。

第三是可以从财经的视角记录一个国家的发展。记者是一个记录者,而记录的视角很关键。可以选择从社会新闻的角度出发,也可以采用财经的视角,用金融的思维方式记录所处时代发生的事情。每天接触财经新闻,运用金融思维去思考人生和生活,这是一个很独特的事情。

最后是可以用数据说话,拒绝煽情。前两年做时政记者的时候,会碰上让我煽情的一些稿件,我本人不太擅长这种写作手法,更希望用数据去说明一些事情。

第一个方法是自学。推荐「得到APP」上香帅老师的北大金融学课。课程内容通俗易懂,听完这门课后能对金融有一个整体性的理解,能知晓很多金融词汇和金融知识,并形成一个整体的框架。还有一本更深入的书:曼昆的《经济学原理》,这本书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上、下两分册,建议具备一定基础之后再读。

第二个方法是继续深造。可以考非全日制的研究生、同等学力的研究生,或是香港、新加坡的研究生,这些地区和国家的学制比较短。我自己是先看了香帅的北大金融学课,对金融学知识有一定了解之后,攻读了中国人民大学同等学力的金融学研究生,最后才对整个财经领域有了一个框架性的了解。

第三是在实习的时候边干边学。每当你操作一篇稿子,就可以通过这篇稿子了解某一个侧面的知识,积累足够多知识后,就可以尝试搭建一个框架。这种边实践边学习的方式,效率高且针对性强。

实习尽量拉长战线,最少实习三个月,能长时间在一个单位实习并且获得好评就会有转正的机会,这对以后的求职会很有帮助。实习的时候需要积极主动,件件事情有回音。老师交待的任务需要在一定时间内给反馈。工作中不懂的问题可以收集整理后,再集中询问。

第二是寻找一个感兴趣的领域。财经领域的大类一般有银行、保险、券商、基金、消费金融、金融科技等等。如果有感兴趣的领域可以跟着单位里专门写这个领域的老师学习,这样更有针对性。

如果学习的领域比较小众,如期货或消费金融,就要学会找锚点,只要能找到一个锚点并深入地挖下去,也有机会了解整个金融运作的逻辑。

第三点学会深耕一个领域。找到感兴趣的领域后,就要学会“深耕”。深耕一个领域需要跟单位的前辈学习、跟同行请教、和同期的实习生多交流,积极主动地和他人交流,只有积极主动才能有所收获。

第四是积累采访对象。积累采访对象最有效的方法是参加论坛。可以在论坛里获取很多学者、同行和专家的微信,通过这种方式积累采访对象,加上微信之后可以通过他们的朋友圈了解他们平时关注的话题,知晓行业动态。一般论坛需要邀请,作为实习生可以主动提出去论坛帮忙整理数据,或者帮忙去现场换名片,参与稿件的撰写,带教老师通常也是愿意带实习生参加论坛的。

也可以让前辈和老师帮忙推荐,通过滚雪球的方式积累人脉。更简单的方法是从身边的老师,同学去挖掘。操作的选题和生活有关时可以采访老师,同学,校友,因为大家都是一个学校的,所以更容易获取和积累信任感。

第一个秘籍是多看多模仿。杂志类推荐《财新》和《财经》,这两个是国内财经媒体里比较头部的财经杂志。还有证券四大报:《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报》《证券时报》《证券日报》,这些也是国内财经媒体必看的大报。还有一些纸媒和网络媒体,比如《21世纪经济报道》《第一财经》《界面新闻》《财联社》,这些都有APP可以下载。

看完之后要学会模仿。首先找到特定领域里优秀记者的优秀作品。对银行领域感兴趣可以看《财新》武晓蒙、张宇哲老师的作品,或者《21世纪经济报道》李愿老师,还有《财经》陈洪杰、张颖馨老师的作品。

看完优秀作品之后进行拆解。拆解是指拆解优秀作品的段落和结构,弄清楚这些作品是如何遣词造句、起承转合的,通过对优秀作品的拆解找到写作的思路和套路。同一个选题的稿件可以记录不同记者选取的不同角度,或者稿件里差异化的部分。碰到同样的选题要尝试模仿着写,学会模仿之后才能慢慢找到自己的文风、慢慢地入行。

第二个秘籍是建立范文库。按照不同领域、不同老师、不同选题建立一个范文库。《财新》的每一期封面报道或是一些结构清晰、能让自己获得经验的作品,都可以放在范文库里。下次写作的时候就知道从哪个角度入手,解读哪些数据,这些数据是什么意思。范文库可以在实习期间慢慢建立起来,为之后的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首先从生活中来。比如我们听到的、看到的,有一些在校学生遭遇违规校园借贷、新型金融诈骗,这些都是可写作的方向。每年毕业季的春招秋招也是能反映整个就业市场趋势的一个话题,那我们就可以关注每年银行的春招情况,哪些领域招聘人数增长了,哪些领域招聘人数减少了……这些都是在校的大学生可以操作、实践的选题。

同时还要关注生活中讨论度较高的选题。比如去年基金绿油油的一片,那么就可以根据这个写一些相关的选题:比如说银行理财、春节收到红包之后怎么理财、职场人年终奖怎么理财……这些都是跟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些选题。

第二个选题方向是从同行中来,去寻找同选题的第二落点。每看到一篇报道都可以再想一下这个报道是否有第二落点,是否有别的操作角度,这些都是选题的来源。去年很火的一个话题是提前还房贷,2023年的理财收益很低,很多人选择先还一部分房贷,这样比理财收益更高一些。这个趋势延伸出的报道方向有:为什么要提前还房贷?提前还房贷是否划算?怎么还房贷才划算?监管会出台什么措施防止还贷潮的延续?等到今年又可以做一些新的选题:今年还贷潮还在继续吗?还是已经停止了?

还有前段时间很火的「存款特种兵」的选题,因为不同省份和城市的存款利率不同,于是有人去存款利率高的城市或者省份进行存款,这就是「存款特种兵」的情况。看到这个选题之后可以思考如何从银行、监管、风险或者其它角度切入、操作。

最重要的是建立自己的选题库和资料库。选题库里可以记录脑中一闪而过的选题,比如看到新年红包理财想到:如何做小朋友的理财?父母怎样帮助小朋友建立理财观念?如何给小朋友的红包理财更有利于他们的成长?这些灵光一现的选题都可以记录在选题库里。还要按照不同选题的领域建立资料库。比如银行消费金融资料库里可以存入各个银行的高管信息、各个消费金融公司的注册资本、以及这些公司成立的情况。并把这些建立成一个系统的资料库,才更有助于你成为一个好的条线记者。

很多事情欲速则不达,要相信时间的力量,脚踏实地操作好每一个选题,切记不要眼高手低。多提问,多思考,多和老师请教,总有一天会成为一名合格的财经记者。

A:首先不要有错别字。其次要贴近媒体的要求。如果自己没有媒体实习经验,招聘又要求相关的实习经验,可以写上自己在校内的经历,或附上作品。简历里也可以附上对财经领域的思考和观察,证明自己的学习能力。投简历时最好附上一封求职信,说明自己想在这家媒体实习的原因,平时看这家媒体的哪些报道,这家媒体的报道风格是怎样的,自己能做什么,能提供什么价值。

Q:作为新人记者,有什么技巧说服业内专家或大咖?

A:首先要做大量的前期积累。联系专家前需要了解他写过哪些文章,接受过哪些媒体采访,采访的时候说了什么,才有机会说服他接受采访。还需要记录专家或大咖针对这个选题发表过的言论,再根据这些言论引申出另外的问题。比如专家预测今年国内的经济增速大概只有4%,但并未解释原因,在采访时就可以问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思考。此外,还要多积累专家资源,某个专家没空就找另外一个专家,有自己的专家库之后才有更多的选择。被拒绝是很正常的,可以在被拒绝时跟他说“谢谢老师,我下次再跟您请教”,为自己的下次采访做准备。

Q:如何维护和采访对象的关系?

A:和采访对象形成一些良性的互动才能维护好关系。看到新出政策里的新内容后可以跟某个公司的工作人员交流,通过交流获取信息,完善自己的观点后再和另一个公司的工作人员交流,这样滚雪球获取信息的方式会让他们认为你是一个很有行业洞察力的记者,更愿意与你交流。

在节假日可以给他们发送祝福,或者平时点赞和评论他们的朋友圈。较好的专家资源是需要经常互动维护关系的,如果看到某个专家获得了荣誉,可以截图并发送给他,表示祝贺。

Q:如何突破房地产爆雷选题中的企业方?

A:房地产暴雷是地产组的新闻,其实我很少去接触到,而且房地产爆雷的选题这两年口径较严,有时未必能找到采访对象。但在选题突破的方面,你可以做好前期的积累。比如说你现在选择一个行业,先跟相关企业积累好人际关系,加上联系方式后,经常跟他交流一些行业信息,活络关系、建立信任,等到有事请求时再联系就不会那么困难了。

Q:如何洞悉银行或国家出台的新政策背后的导向,并培养这方面的能力?

A:大部分监管部门在发布政策时会发“答记者问”,认真思考每个政策“答记者问”回答的问题以及回答问题的角度,这是了解这个政策很好的渠道。同时需要从头到尾看一遍要解读的政策并划重点。很多政策之前已经出台过,可以对比新政策跟之前的政策,思考新政策提出的新内容。还可以看一些研报思考同行解读的角度,或者与专家交流。

Q:财经稿件需要哪些数据分析能力?会运用到哪些工具?

A:推荐大家读一本学习财报的书:《手把手教你读财报》,里面有一些通俗易懂分析数据的方法。至于运用的工具,大部分人都会用“万得”进行数据的整合拉取。锻炼数据思维就要多看多思考,尝试写一些图表解读。

Q:在保证财经文章可读性的情况下,如何运用数据展现专业性?

A:首先需要学会解读数据,而不是单纯堆砌数据。在列出某个净利润增长很好的数据后要分析数据好的原因、挖掘数据背后的信息,而不是“某某银行今年营业收入多少,同比上涨多少,利润是多少,同比下降多少”之类的数据堆砌。

Q:做记者通常都追求“价值感”,那财经记者的“价值感”从何而来?

A:价值感来源于自己的报道能帮到别人。我写过一篇关于培训贷的稿子,稿子里写到很多学生被培训机构欺骗欠下贷款,最终被金融企业起诉。稿子发出来后有一些面临起诉的学生因为报道被免除起诉,诈骗的培训机构也被追责,这个事帮到了很多苦苦挣扎在还贷边缘的学生。如果稿件能让更多人认清骗局从而避免骗局,就能帮到更多的人,这便是价值感的体现。

*图片源自分享者

共工日报社转发源于:深度训练营

责任编辑:李晓光

头条阅读

最热资讯

精彩推荐

共工新闻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共工新闻:XXX(署名)”,除与共工新闻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共工新闻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共工新闻)”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共工新闻(共工新闻社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共工新闻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共工新闻提意见:Vgong@vip.qq.com


海报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