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新闻社9月18日电(特约记者杨俊文)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推动青少年法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2025年7月26日,随着“现在开庭!”的法槌声在高新区人民法院第一审判庭响起,一场由济宁市公安局刑事侦查支队指导,济宁市反诈协会联合高新区公安分局、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济宁电视台政务中心、山东麦塔律所共同开展“帮信罪模拟法庭庭审活动”。本次活动以反诈志愿服务队青年大学生为主角,通过真实还原电信网络诈骗关联犯罪庭审全流程,录制全过程视频,打造“以案释法+情景体验+创新载体”三位一体的普法反诈新模式。

沉浸式普法:大学生变身庭审主角

活动现场,15名来自反诈志愿服务队的优秀大学生志愿者分别扮演审判长、公诉人、辩护人、被告人等角色,完整模拟一起“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简称:“帮信罪”)案件的审理过程。案例改编真实案件—某高校学生因出租银行卡及仅3天涉案金额达30余万元。
从法庭调查、举证质证到激烈辩论,
“公诉人”义正言辞地指控、“辩护人”丝丝入扣地辩护、“被告人”悔恨交加地陈述、“审判长”公正有力地敲响法槌,精彩庭审全过程还原了“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仍提供支付结算帮助”的犯罪事实与法律后果。通过“沉浸式”庭审体验和“零距离”法律实践,队员们在亲身经历中深刻感受到法律的威严,树立起法治信仰。
“被告人张某”的扮演者张同学在最后陈述环节哽咽道:“当初只为赚500元‘好处费’,没想到要触犯刑事责任,承担法律严惩的后果。”这段充满张力的表演让在场师生深受感染,庭审观众代表感叹:“这次活动不仅让我们直观认识到沦为‘诈骗工具人’的危害,这种‘角色代入’的方式比传统说教更能让青少年理解法律红线。”
创新载体:打造反诈普法‘必修课’

活动特别设置“法官释法”环节,高新区人民法院法官老师结合模拟案例指出:“当前大学生涉案帮信罪案件呈上升趋势,主要诱因是法律意识淡薄和存在侥幸心理。”许多在校学生走上帮信犯罪道路时往往抱有侥幸心理:“只是想帮个小忙”“只是想做个兼职”“只是出借一张银行卡”“以为和自己没关系”……殊不知,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很可能让人掉入精心设计的陷阱,触犯帮信罪,最终锒铛入狱,毁掉大好前程。将模拟庭审过程制作成警示教育视频,与反诈宣传册一同作为宣教素材,面向校园“开学第一课”、12月宪法宣传日、法治宣传月进行展播、展演,进一步营造青少年学法普法用法的浓厚氛围。
长效机制:筑牢青春防线

本次活动以“反诈是门必修课”为核心主题,济宁市“全民反诈在行动”集中宣传月系列活动的创新实践。“以前觉得法律很遥远,今天才明白它时刻守护和规范着我们。”参与活动的李同学深有感触地说。济宁市反诈协会和反诈志愿服务队不断创新“反诈+普法”教育形式,通过实践教育引领青少年学习反诈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同时,协会还启动了“暑期大学生反诈讲师培养计划”,首批30名通过考核的志愿者将深入社区、文博场馆开展普法宣传,实现“宣教一个人、影响一个家庭、辐射整个社会”的反诈宣传目标,为平安济宁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作者:杨俊文
供图:共工新闻图片库、济宁反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