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餐四季里的酸甜苦辣

——写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的日子里(散文1980字)

◎荣光友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人们居家过日子,离不开一日三餐。餐饮质量是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每当我想起从上个世纪20年代以来,人们一日三餐里的巨大变化时,就思绪奔涌,感慨万千,并促使我情不自禁地打开电脑,敲击键盘,书写那些从心灵深处奔涌出来的酸甜苦辣千言万语。

1953年5月,我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市五通桥城郊边一个子女众多的家庭里。爸爸妈妈养育了大哥、二哥、姐姐、我和妹妹。那时,父亲在一家木器厂工作,母亲在家务农。因为新中国是从贫穷落后的旧中国脱胎而来的,自然难以在短时间内摆脱贫穷落后的状况。再加上在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期间,生产力不够发达,因此人民生活仍然比较艰苦。因为物质短缺,我们家与大多数人家一样,生活并不富裕。小时候,我们非常盼望过年过节,因为过年过节可以吃到腊肉、香肠等平时吃不到的好东西。平时就餐虽有米饭或粗粮,但下饭菜常常是白菜、萝卜等素菜,很少吃到荤菜。我们兄弟姐妹有时埋怨生活太艰苦了。但父母亲却总是对我们说:“如今这样的生活,已经很不错了。我们解放前过的日子,那才真正是黄连般的苦日子呀!”

时至今日我还清楚地记得,那时,父母亲经常忆苦思甜,讲述那些黄连般的日子:我的父亲于1920年10月出生于四川南部山区一个贫困农民的家庭里。当时,农业落后,产量不高。因此,大多数农民的生活都非常困难,每天只能半饥半饱地吃两餐饭。如果遇到旱灾、水灾和虫灾的话,粮食欠收或绝收,则更是雪上加霜。饿极了的穷苦人,吃野菜野果,吃草根树皮,甚至个别饿极了的人还吃一种被称为“神仙米”的白色的软泥土,那玩意儿吃到肚子里,大便都拉不出来……在那时的灾荒年间饿死人的情况是屡见不鲜的。在我父亲14岁那年,因严重旱灾使庄稼严重减产,秋收之后不久,全家人很快就陷入了饥荒困境。为了生存,父亲被家里安排前往远离老家的一个小镇拜师学木工。这样的安排,一是可以“混口饭吃”。二是可以为谋生存寻找到出路。经过勤学苦练数年,在出徒学成之后,父亲留在了小镇上以木工手艺为生。在我父亲25岁时与我的母亲结婚成家。母亲的年纪和家庭背景与父亲差不多。随后,父亲继续做木工,母亲则在小镇城郊边租地当了农民。他们收入有限,只能吃稀饭或粗粮苦度岁月。在上世纪40年代末期,小镇经济萧条,再加上水灾危害,我父母的收入减少,有时缺米下锅,只能用瓜菜充饥。他们忧心忡忡,度日如年。幸好,1949年12月,川南小镇解放了,我的父母亲及家人也与家乡人民一样,翻身解放获得了新生。从此后生活才逐渐好了起来了。父母亲的忆苦思甜,让我们兄弟姐妹真正懂得了“要不忘过去,珍惜当下,好好学习,长大以后努力建设新中国”的道理。

在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期间,我们兄弟姐妹陆续长大成人,先后进工厂参加了工作,我们家的生活水平逐渐有所提高。只可惜在此期间因“文革”的破坏,物质生产与供应短缺,各种生活消费品都要凭“票证”购买。当时,虽然城镇职工的粮食供应尚可,可肉食供应却很缺乏,基本上一个月或半个月才可购买到一点肉食。直到“文革”结束,党和国家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粮食和肉食的供应才逐渐丰富起来。我们家和千家万户一样,餐饮质量逐渐有了相应的提高。上述变化使生活充满了阳光,人们学习工作的热情逐渐高涨起来了。

当然,真正令人欢欣鼓舞的好日子还得从改革开放说起。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期间,改革开放硕果累累,人民生活蒸蒸日上。在此期间,我们家兄弟姐妹长大成人以后,先后组建了各自的小家庭。我们工作顺利,生活愉快,并且满怀信心地投入到建设美好未来的历程中去。因整个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我们所供职的企业与时代同频共振,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与此同时,我们也因工作技能和业绩的持续提高,工资收入有了相应的增加,我们家的生活水平自然也水涨船高了:优质粮食随意购买,新鲜的蔬菜和鱼虾、鸡鸭、猪牛羊等肉,也轮换着被买回家里。膳食的改善,促进了家人的身心健康和工作学习。在此期间,我们兄弟姐妹多次被企业评为先进工作者,子女也品学皆优,健康成长。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现代农业的崛起,不仅一年四季都可以买到新鲜的蔬菜、瓜果、鸡鸭鹅,甚至海鲜、河鲜等高档菜肴也常被端上餐桌。还有,现时随着超市营销方式的创新发展,人们足不出户,通过手机网购,就能轻松“摆满”餐桌,购货特别方便。值得点赞的是:普遍富裕起来的人们非常讲究营养平衡,青睐绿色食品。我们兄弟姐妹的各个小家庭也与千家万户一样,一日三餐注重荤素搭配,吃的营养健康,吃的心情舒畅!我们兄弟姐妹的子女以及子女的后代们,都能做到身体健康,学习进步,积极向上,勤奋工作,为建设伟大祖国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七十五年,成就辉煌。人们三餐四季里的可喜变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中国人民幸福生活的一个亮丽的标志。想想过去,看看现在,望望将来,我们坚信:在奋进新时代历程中,人们的餐饮生活将会更加脍炙人口,我们的前程必将更加灿烂辉煌!

本文正文字数1980字

2024年9月18日  

作者简介:荣光友,男,汉族,1953年5月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市五通桥区。1971年被招工到五通桥盐厂工作,1974年参军,在西北某军区部队服兵役,退伍后,先后在峨眉山盐化集团、和邦集团工作,中共党员,高级政工师,成人教育大学文化,2013年6月退休。从上个世纪70年代起,从事新闻报道和文学创作,作品散见于有关报刊杂志。最近几年,先后在《北京文学》《望月文学》《沫水》《成都商报》等发表小说、散文、评论等60多篇。现为《望月文学》特约作家。